《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TMZDTATTSOSWC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学 时 数: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20学时
学 分 数: 5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
参考书: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本书编辑组编,外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
《中国共产党简史》,本书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2月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和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又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具备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坚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分析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上坚信党的领导的能力。
2.能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辨识能力,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分析能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不断探索、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知识认同能力。
3.能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结合社会实践及实际,判断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具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和提供改善措施的能力。
4.能够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及社会生活实践中考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及环境因素,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内化为自觉的生活实践行为,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提升。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
培养要求对应点 |
课程目标 |
1 |
2 |
3 |
4 |
1. 能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知识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过程中的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坚信“四个自信”。 |
√ |
|
|
|
2. 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运用到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是第二次革命的认识能力。 |
|
√ |
|
|
3. 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社会有机体中的重要内容认识清楚,实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总体发展观。 |
|
|
√ |
|
4. 具有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
|
√ |
表1 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
四、学时分配
章节 |
教学内容 |
学时 |
对应课程目标 |
教学方法 |
专题一 |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4 |
1、4 |
讨论式教学、混合式教学 |
专题二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4 |
1 |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
专题三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4 |
1、2 |
启发式、翻转课堂 |
专题四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 |
1、2、4 |
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
专题五 |
邓小平理论 |
4 |
1、2、4 |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
专题六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 |
1、2、4 |
启发式、互动式、翻转课堂教学 |
专题七 |
科学发展观 |
2 |
1、2、4 |
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
专题八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历史地位 |
4 |
1、2、3、4 |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
专题九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全面深化改革 |
4 |
1、2、3 |
启发式、翻转课堂 |
专题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全面依法治国 |
4 |
1、2、3 |
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
专题十一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4 |
1、2、3 |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
专题十二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4 |
1、2、3 |
启发式、互动式、翻转课堂教学 |
专题十三 |
建设美丽中国 |
4 |
1、2、3 |
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
专题十四 |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4 |
1、3、4 |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
专题十五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4 |
1、3、4 |
启发式、翻转课堂 |
专题十六 |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及全面从严治党 |
4 |
1、3、4 |
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
表2 理论学时分配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专题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主要知识点: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和内涵。
2.熟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了解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难点: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
专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主要知识点:
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形成的必然性。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及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熟悉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3.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主要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对的特殊革命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特殊性;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主要知识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主要内容、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道路、历史经验及教训。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理论依据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熟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3.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知识点:
1.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十大关系中的协调发展思想及方法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2.熟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3.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难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摸索过程。
专题五 邓小平理论
主要知识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计划经济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4.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具体国家统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国两制”。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熟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一国两制”的背景及内容。
3.了解近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逐步在摸索实践中探讨社会主义。
专题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知识点:
1.国内外局势发生的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及怎样建设政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2.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3.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七 科学发展观
主要知识点: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发展方式决定了理论必须要指导实践。
2.熟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指导意义。
3.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难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客观环境及局势的变化要求必须要有理论来成功的指导实践。
专题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主要知识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依据;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新中国史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掌握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及其依据,结合党史,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主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2.熟悉改革开放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与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关系,“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关系。
3.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难点:
1.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2.正确理解“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关系
专题九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全面深化改革
主要知识点: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举措,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
3.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的主要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2.熟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的主要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3.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
2.难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
专题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全面依法治国
主要知识点:
1.民主的内涵、类型与原则。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多数原则、平等原则。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健全人民当家做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架构,西方主流民主制度与困境,中国为什么不能选择西式民主。
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5.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举措,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7.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方针原则和实践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重要论述。
2.熟悉现代主流民主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民主制度;加强党对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九二共识”的形成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
3.了解民主的涵义,中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同;“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健全人民当家做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
2.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的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案例。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难点:
1.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加强党对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的路径及方式方法。
2.党与法的关系,权与法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专题十一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主要知识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新时代做好做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文化产业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3.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文化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文化发展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上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倡导。
3.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及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价值观问题是文化发展的内核,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关乎国家发展的方向,体现出对外话语权的树立。
难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按照“双为”的方针,不能屈服于资本逻辑的束缚,时刻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专题十二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要知识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2.民生的重要性、基本内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实现路径。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4.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实现路径。
2.熟悉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
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民生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难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题十三 建设美丽中国
主要知识点:
1.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方式需要调整、发展思维需要更新。
2.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同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认识及反思。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背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2.熟悉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3.了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建国100周年我国生态环境所达到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之间的矛盾问题。
难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统筹兼顾发展。
专题十四 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主要知识点:
4.马克思恩格斯建建军学说,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发展轨迹,新时代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机制创新。
5.习近平新时代强军兴军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强军兴军思想的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着重讲授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手段(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新时代军民融合的方式方法。
6.新时代强军兴军的路径(时刻准备打仗、建设立体化作战新模式、做好练兵备战)。
7.军民融合要坚持富民和强军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重点领域有突破。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领导的历
史表现;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创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机制体制改革。
2.熟悉人民军队建军的历史过程、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战争实践中的制度化落实。新时代强军兴
军的路径,围绕练兵备战、创新战术战法展开。
3.了解军民融合的意义,强国进程中军民融合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过程,新时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机制改革动机。
难点:新时代强国和强军的辩证统一,和平发展进程中加强强军梦的原因。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主要知识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发展凸显,单极化发展已经不适合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新型国际关系的含义,大国之间要合作共赢。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途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的含义。
2.熟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3.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的含义;
难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新型国际关系的含义。
专题十六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及全面从严治党
主要知识点: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四个伟大的含义及其关系。
3.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4.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观,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5.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品格。
6.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一条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六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原因。
2.熟悉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了解中西方政党执政理念等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是多位一体的内容。
难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六、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一:小组实践
内容提要:
1.通过我讲思政课、我讲“四史”、调研报告撰写实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
2.小组活动的内容要紧贴课程实际及授课内容进行,将小组活动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互动。
3.小组成员在相互学习与合作中实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的辩证思考,实现对“四个自信”的情感认同、知识认同及价值认同。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2.熟悉我讲思政课主题的内容,主题反映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3.了解我讲思政课主题的背景及意义。
实践二:个人实践
内容提要:
1.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认识,自觉将自己的言行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
2.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教育和引导其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
3. 要求学生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课程内容和选择的项目独立完成个体实践活动。微言微语、微视频、学术论文、时事述评、课堂发言五项内容随意搭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热点问题;
2.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旨趣;
3.了解社会生产实践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理论的选择及道路的发展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变化。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由日常考勤、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发言、微言微语、时事评述、我讲思政课、我讲“四史”、调研报告。日常考勤、平时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二)成绩构成
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10%)+平时考核(40%)+ +期末考核(50%)。
执笔人:周博
审核人:刘晓宇
制订时间: 年 月